發布日期:2020-08-20 10:05:45 信息來源:廣東永和創展鋼構有限公司
行駛在佛山的公路上,放眼望去一條條縱橫交錯的“四好農村路”在綠色大地上蜿蜒舒展,從主干道延伸到鄉村沃野編織出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絡。這是佛山鄉村公路,一改往日舊貌換上新顏呈現今日暢美的模樣,也是佛山建設“四好農村路”織繪出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。
佛山市三水區X503六青線(六和段)
建好、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
佛山是如何建設“四好農村路”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吧。
一條條平整而美麗的“四好農村路”,串起佛山一個個“有顏值有產值”的美麗鄉村,激活沿線度假景區、現代農業產業園、精品民宿等新型產業,織繪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。
佛山市三水區Y465油村線
一條風景路
打通鄉村振興“毛細血管”
新農村公路建起來了,鄉村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。放眼高明,從荷城的石洲村到更合的小洞村,一條條嶄新的農村路蜿蜒進村莊腹地,與外界寬闊大道串聯,就如“毛細血管”打通對接“大動脈”,打通了實現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。目前,高明已基本形成“30·15”交通新格局,即區內各鎮30分鐘抵達中心城區、各鎮街15分鐘駛入高速公路。
高明區C134小洞村村道
“四好農村路”建設帶來的美麗風景也在佛山蔓延。驅車沿著高明荷楊大道、楊更線走入云勇林場,瀝青路平坦開闊,標志標線清晰劃設,公交車站全新設置;三水區樂平鎮鄉道Y442樂新線路面整潔,300多畝的“粵韻花海”在沿線燦爛盛開……一條條農村公路化作“風景線”,串聯“山水林田湖、城鎮鄉村景”。
一條產業路
激活鄉村產業發展轉型
一條條寬闊的道路,串起了鄉間田野,也帶動了鄉村經濟。鄉村振興、農旅融合……這些詞語慢慢成為佛山“四好農村路”的底色。
順德區C312嘉逢線
順德逢簡村在2019年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,依托一河兩岸嶺南水鄉風情,逢簡村民宿經濟蓬勃發展,一大批精品民宿應運而生,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。
為進一步帶動當地鄉村旅游文化發展,順德區在去年完成了杏壇鎮逢簡“四好農村路”示范路的創建工作,串聯起龍潭、逢簡和桑麻3個行政村,吸引周邊地區群眾到逢簡水鄉游玩。
公路通,產業興。高明區“荷楊大道-楊更線-明靖線(云勇林場)”路線串聯起沿線三千尺礦泉水生產基地、大布村夏威夷果種植基地、云勇林場等豐富資源及景區;便捷的交通為三水區中社葡萄園帶來一批批游客,使中社村成為遠近聞名的“網紅村”……農村公路由線成網、由窄變寬、由通向好,助推佛山鄉村產業發展轉型。
一條致富路
打通農村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
豐收時節,三水白坭鎮的村道上貨車絡繹不絕。一輛輛貨車駛過沙圍村村道,將康喜萊現代農業產業園栽培的特色果蔬從田間運到遠方。
三水區Y990永范線
“四好農村路”既是景觀路,更是便捷路,還是發財路。以前這里路窄難行,大車進不來,在收獲時節園區主要干道還會非常擁擠。從前兩年開始,運輸條件變好了,高速公路修到了園區附近,我們農產品外運更方便,農產品質量也更有保證。”康喜萊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廣彬說道。
三水區Y481沙長線
三水區白坭鎮公交亭
推動區、鎮(街)、村三級物流站場設施建設,是佛山建設“四好農村路”的重要內容。目前,佛山全市建制村、旅游景區實現100%公交通達,區、鎮(街)、村三級物流節點實現100%覆蓋,基本形成城鄉連接、村村互通、安全便捷的農村公路交通網絡,打通了農產品進城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農村公路要建好
更要“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”
禪城區2018年四好農村路示范路
X506佛上線塱沙路路段
農村公路要建好,更要“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”。近年來,佛山市積極探索“四好農村路”建管養運新模式,建立了區、鎮(街)、村分級負責、權責統一的三級農村公路管理體制,組建起區有路政員、鎮(街)有監管員、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,有效促進農村公路建設高質量發展,讓群眾更有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南海區Y270金南線
路縱千里終有盡,服務民生無止境。2020年,佛山市還將繼續圍繞“建好、管好、護好、運營好”農村公路的建設目標,積極開展“四好農村路”示范路創建工作,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。
佛山“四好農村路”成績單
佛山市農村公路通村暢鄉、基礎較好,全市建制村、自然村分別在2005年和2011年實現村村通硬化路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,佛山市于2018年啟動建設“四好農村路”三年行動計劃,提出至2020年底,全面實現通建制村至少有一條雙車道公路的目標。
截至2019年底,佛山已完成農村公路新改擴建、大中修、橋梁改造、安防工程等項目共68個,改造里程135.751公里,新改建公交站亭150個。
近年來,佛山積極開展“四好農村路”示范鎮、示范路創建工作。2018年,三水區獲評“四好農村路”全國示范縣;2019年,里水鎮、西樵鎮、樂平鎮、白坭鎮和明城鎮成功創建“四好農村路”市級示范鎮;佛山累計打造了11條富有佛山特點及嶺南文化特色的“四好農村路”示范路
來源:廣東交通運輸廳